蔡锋
台山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台山一中)是我国最早由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著名学校之一。台山一中位于台山市石花路1号,校舍依山而立、巍峨壮丽、气势恢宏,中西合璧,是古典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学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园林秀丽,为国内外所罕见。
我于1955年至1958年在台山一中读初中,当时每年5月24日校庆活动,都听老师讲述校史。1999年时,我在台山市图书馆工作。适逢台山市隆重举行台山一中成立九十周年庆典,我奉图书馆领导之命,协助一中马敬老师收集校史资料。我得以在尘封多年的故纸堆中查找并抄录了大量的校史资料和台山报刊的相关报道。从而,对台山一中校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建校回顾
台山一中创办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原名新宁公立中学堂,1913年改称新宁县立中学校,1914年因新宁县改名为台山县,改称为台山县立中学校,现名台山市第一中学。
中国在甲午之战和戊戌变法后,全国变法兴学、以图自强的呼声日渐高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被迫宣布罢科举,推行新学。新宁县(台山1914年前的旧县名)在这年开办宁阳高等小学堂(现台师高级中学)。1909年创办第一所中学——新宁公立中学堂。
1909年11月,新宁县知事(县长)覃寿堃(1870——1959,湖北蒲圻县人,进士,1908至1910年任职)和新宁县劝学所所长谭鍾英召开全县各界人士会议,即席议决开办中学,暂以学宫(现台城二小)为校舍。1910年5月,委任岑锡祥(台城岑边村人)为中学堂监督(校长)。
新宁公立中学堂1909年招收第一届学生时,由于宁阳高等小学堂第一届学生尚未毕业,只能在童生和秀才中招生。因而,仍沿用科举考试的老办法。考试这天,大约700名13岁到30岁的考生在县署前(即中山路和县前路交会处)集合,由知县点名,然后去“考棚”(在现市政府和西园之间,设有石制桌、凳)考试。入学试只考一篇作文。初试试题是《士先器识然后文艺》(出自唐朝人斐行俭语“士之致远,先器识,然后文艺”),取录300人参加复试,试题为《观过斯知仁矣》(出于《论语》)。最后录取120名,分为“文”(文科)、“实”(理科)两班。开学典礼上知县宣布,四年后毕业考试,成绩80分以上者,授“拔贡”功名,70至79分者,授“优贡”,60至69分者,授“岁贡”。(从前得此功名者,可以在本村立功名石碑,以为炫耀,也有机会做九品官)。文班在五王殿、实班在尊经阁上课。每星期一早晨上课前,师生在大成殿集会,高唱“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后来,由于没上过小学、没学过现代科学常识的学生,学习数理化实在太难;也有没考上秀才的童生在文班跟不上功课,他们纷纷退学,两班合为一班学文科。到1913年,只有36人毕业。当时清朝已被推翻,没有科举功名授予了。这批毕业生,出了陈挺秀和麦朝枢两位台山知名人士。陈挺秀,先后任台山县教育局局长、新宁铁路总经理。麦朝枢(1896——1973).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教授 ,后任上海市社会局局长,解放后加入民革。
顺便解释一下,清朝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小学共七年。中学不分初高中,修业四年。
1911年春季,学堂监督岑锡祥认为学宫“地方隘狭、壁穿瓦漏,风雨交侵,不堪为讲学藏修之所”,于是召集全县绅士、耆宿会议,经协商决定,并报知县批准,变卖王侯祠祭田,将得款承买县城东门外黄李园为校址,建筑新校舍。会议选举8人为建校筹办,以新宁铁路总理陈宜禧为正理,伍于瀚(四九昌平村人,时任省议员、县议会议长)为副理,负责建校事宜。
王侯祠,全称王侯遗爱祠(在台城台西路,原中医院中部),为纪念明朝知县王尚贤(福建龙岩人,1613—1615年任职,倡建台城凌云塔)而建。王侯祠在荻海勒冲洞有祭田90.41亩。当即由知县周秉道以投价法拍卖(竞买者各人写上出价,密封后呈交,然后由主持人当众拆封,唱读各人报价,以出价最高者得),得款3万元。建校筹办们推举伍于瀚出面购买建校用地。
黄李园是两个大菜园,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南园是李园,业主李毓华,即李月垣,贡生,台城缠溪人,著有《千字文新编》,其遗著《李家诗》于2000年12月出版。北园是黄园,业主黄渐逵。黄、李两位先生在安良局议价时,以建校事关全县公益,愿以16000元低价出售(事载伍于瀚著《愚庐文缘前集》,见附图)购地余款14000元,存入新宁铁路公司,订明年息8%,每年提取利息。200元供拜祭王尚贤用,其余为学校经费。(此事后情,载《二十年来的台中》一书)。
1913年7月,岑锡祥校长离任。新宁县议会召集全县中小学毕业生开会,选出黄明超、雷泽普和赵次珊等三人为县立中学校长候选人,县长从中圈定黄明超为校长。
1915年,黄明超致函海外邑侨:“台山中学校向借孔圣庙(学宫)开办,讲堂宿舍,多不适用。邑人于前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拨王侯遗爱祠变卖祭田公款,购东门外纱帽山麓黄、李园地以为建筑中学基址,因巨款难筹,无由举办”。
该信指出:“华侨子弟,就傅邑城,便而费省;负笈省城,劳而用多。且素闻旅外华侨,热心公益,关怀子弟教育。若有人为之提倡,捐建校舍,必能集事”。加拿大域多利埠(Victoria,现译维多利亚市)华侨学校教习黄笏南(1887—1979 ,台山三合水仔村人)向旅域多利埠宁阳餘庆总堂转达了这封信,各位董事读后均表赞成。嗣后,黄笏南致函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当时加拿大是英国殖民地,不能设大使馆)副总领事赵宗坛(1862—1938,台山斗山镇浮石村人,举人),请他函告台山绅士,将所购黄、李园送出为旅加拿大乡亲捐建中学基址。
不仅是台山人,外县人也在为捐建台山县立中学新校舍宣传。新会县著名文人李淡愚(1859—1942,曾于1914年至1919年在域多利华侨学校任教)于1915年在域多利宁阳餘庆总堂新年宴会上演说:“广东人在外洋谋生,最多者以台山人为第一;在外洋发财,最多者以台山人为第一;在外洋运动,能以个人为一邑建筑铁路者,亦以台山人为第一。惟台山中学人数甚多,借孔子庙为校舍,似不甚适用。我甚望加拿大台山侨商,各出资财,集款一二十万,在台山建一中学校舍,为我中国华侨,放一异彩”。1917年,黄明超再次倡议,无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华侨商业凋零,无法募捐。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华侨商业好转。当年1月28日,台山知名人士刘栽甫(1887——1966,台城横湖人,时任广州非常国会议员、《新民国报》主编。后任台山县长,1956年后任广东省政协委员)、谭铁肩(台城筋坑人,台山旧城区规划者)致函加拿大台山华侨,倡议捐款建校。信中指出:“当今新潮决荡……神牌奉祀,莫餍众心;姓氏派捐,莫尽众长,必须打破此种念头,始无背乎进化轨道”。信中劝议旅加乡亲“派人游说各埠,解囊慨助,以观厥成。将见加属华侨捐建中学校纪念碑,矗立云表,直与石化西华(即台山八景之一“石人耸翠”和之二“紫霞晚雾”)同不朽也。”这封信在台山华侨捐建学校历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自从光绪八年(1882年)邑人捐建宁阳书院(现台师高级中学)以来,对捐款建校金额较多者的表彰办法是,他们可以在学校神龛上立一神主牌,每年春秋致祭后分给胙肉。这样,捐款人每每为放置神主牌位置引起争执。此后,改为在学校适当位置墙上,镶嵌捐款人瓷相,刻姓名于石上,以示褒扬。
域多利埠宁阳餘庆总堂接信后,于二月份在总堂成立捐建中学总公所,在加拿大70多个城市成立劝捐分所,派出热心人士沿门劝捐。首先由林德绍(台山水步荔枝塘人)捐加金1万元、李勉辰(1868—1940,台山斗山塘美村人)捐加金5千元为带头,黄良滋、黄良润兄弟(台山大江海潮村人)合捐加金1万元为响应,带动9332人共捐加金249596元,连同银行利息,折合中国银币50余万元。1920年冬,总公所派黄笏南、马香谱回国,聘请测量师测绘地形,并购买附近土地,以扩大校园面积。1921年,再派黄笏南回国督办。其后回国参与建校事宜的有朱硕存、叶达贵、黄介石、余伯贤、蔡雁南、黄宣琳、邝修溥、谭文泽、李傅明、赵璧池、黄灼棠、黄发文、谭文湘等13人。他们邀请教育界人士研究校舍式样,博取国内外名校之长,委托广州工程师江宗汉设计。1923年5月14日,与工程中标者广州曾攀记签订建筑合同。1924年10月10日举行奠基礼,1926年春新校舍落成。
1926年5月21日至27日,台中一连7天开放校园,欢迎全县各界人士参观。学校给新宁铁路公司拨款500元,铁路每天加开两次列车,供全县小学师生免费、参加典礼的来宾半费,凭学校发给的证件乘坐。
5月23日,台中师生隆重集会,热烈欢迎加拿大华侨观礼团到校。23日、25日和26日,在台中举行台山县第一区(现台城街道)学生运动会。22日至26日晚上,台中师生在操场演出话剧。24日举行台中新校舍开幕典礼。
参加开幕典礼的来宾有省政府代表王仁康,江门市市长张敷文,江门驻军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朱晖日,香港台山商会代表刘希普、黄仲娱,美洲同盟会代表梁郁生,加拿大华侨代表伍若泉一行20多人,新会县师生代表一行80多人,华侨观礼团300多人,台山全县小学老师和学生等共3万多人。在台中校舍外和附近山上,挤满自发来观礼的民众,约有2万人。
台中大门高搭两座牌楼:“新校舍开幕庆典”和“欢迎来宾参观”,牌楼下摆放奇花异草。校内中座大厅陈列各界人士赠送的镜屏、油画、诗词、对联。
庆典由建校督办赵宗坛主持,黄发文司仪,曾省三指挥唱校歌。黄笏南、马香谱揭幕。典礼上,赵宗坛向刘栽甫授予学校钥匙,刘栽甫以台山县人民代表和台山县县长名义,呈交领受证。接着,刘栽甫和来宾发表演说,朱佐文宣读各界人士祝词。庆典在台中军乐队奏乐后结束。然后,到会来宾去食堂进餐。因食堂无法容纳全体到会人员,故发给建校工人各1角5分,小学师生各1角钱餐费,去饭店吃饭。餐后,返回台中参观台山县全县学生成绩展览、台山县政府举办的农工产品展览和收藏家藏品展览。
百年掠影
从1924年新校舍动工到今年(2024年),台山一中在这优美的校园创造了一百年新历史。在这一世纪,台山华侨、港澳同胞和毕业校友,不断慷慨捐输,使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校舍建筑逐年增多,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如:旅美华侨捐款24万美元,于1936年建成高中教学楼、图书馆、第四宿舍、喷水池等。毕业校友和学生家长捐建了几座凉亭、游泳池、卫生室等。
改革开放后,伍舜德、马兰芳伉俪及其家族,黄乾亨、黄乾利、黎显儒、谭达贤等华侨和港澳同胞捐建校舍35040平方米。一百年来不断地添砖加瓦,到2024年,校园总面积扩大到12.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9万多平方米。
建校以来,台山一中培养出毕业生7万多人,其中旅居78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1万多人,国内外成立校友会20个,校友中专家学者一千多人。最著名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新波,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李云扬等等。
台山一中是一所备受关注的著名学校。1926年,北大校长蔡元培题写校名“台山县立中学校”;1936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牌坊“台山县立中学校高中校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陶铸、雷洁琼、吴学谦、谷牧、黄华、廖晖、王兆国等来校视察。廖承志、雷洁琼、刘田夫、任仲夷、梁灵光、林若、叶选平、朱森林、梁威林、秦咢生、黄新波、李凌等党政领导和知名人士为校舍题匾。
1953年,经教育部批准,台山一中被确定为广东省七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82年被定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排球)学校,1989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1993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1983年以来,学校12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45次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单位。限于篇幅,无数成绩和荣誉不能在此一一备载。
2024年7月统计,台山一中开设高中三个年级共60个班,学生3000人,事业编制公职教师265人。
新宁县学宫棂星门
新宁县学宫大成殿
新宁县学宫尊经阁
1946年拍摄的台中校门,翻拍自《台山今昔》。
伍于瀚关于购买新宁县立中学校舍用地的文章,在伍于瀚著《愚庐文缘前集》翻拍。
台山一中校园
责任编辑:李翔
2024-11-20 16:37:59
2024-11-20 15:34:51
2024-11-20 11:49:41
2024-11-20 11:47:31
2024-11-20 11:44:19
2024-11-20 11:38:05
头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