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10所高校与8家医疗机构成立慈善工作组
苏州10所高校与8家医疗机构成立慈善工作组
慈善公益报(苏慈 本报记者 王杰)为加强慈善与教育、卫生事业的有效衔接,发动更多师生和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日前,江苏省苏州市慈善总会召开“苏州市教育、卫健系统慈善组织成立会议”,联合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在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建立慈善工作推进组,10所高校和8家医疗机构分别成立了慈善工作组与慈善志愿服务队,并建立冠名基金,充分发挥慈善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苏州市副市长曹后灵,市慈善总会会长徐国强,市政府副秘书长马九根,市教育局局长张曙、副局长项春雷,市卫健委副主任施蓉芳,以及10所高校和8家医疗机构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截至2019年12月底,苏州全市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共有15万余人,医疗机构人员11万余人。大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是社会慈善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尤其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高校师生志愿者雷厉风行,积极奋战在抗疫一线,展现了苏州的慈善温度。同时,慈善助学、助医、助困等帮扶对象,大多集中在学校和医院。因此,学校和医院也成为慈善公益的主阵地。
按照本次会议要求,将以慈善工作组为依托,打造“爱心校园”“慈善医院”品牌,创新创优慈善品牌项目,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把慈善公益与志愿服务结合好,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专业特长,广泛开展助急解难、赈灾救孤、扶老助孤、助学助医等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同时,将慈善文化与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让慈善文化进校园、进医院。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一心表示,苏州大学慈善工作组、慈善志愿服务队和思源爱心基金正式成立,接下来将更加积极探索高校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通过慈善活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校园中弘扬慈善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慈善活动当中,鼓励和培育青年大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学会知恩感恩,树立慈善意识和责任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曹后灵指出,在高校和医院建立慈善工作组,是创新分类施策的举措,有利于提高精准扶贫的成效,在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慈善与教育、卫生事业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发挥慈善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中的作用,共同推进苏州市慈善事业取得新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