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時評:粵首成立民經局「灣區式改革」杜絕「新官不理舊賬」
2025-02-23
来源:大灣區時報
阅读:
春節假期後首個工作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正式掛牌成立「民營經濟局」,此舉猶如南粵大地一聲春雷,釋放出強烈信號:在經濟轉型攻堅之際,廣東再次以「敢為天下先」之魄力,為民營經濟破冰清障,更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此非一省一地之改革,實乃中國深化改革開放、激活市場活力之關鍵落子,其寓意深遠,值得深究。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雙循環」樞紐,承載着對接國際規則、引領科技創新、輻射區域經濟之重任。然縱觀灣區產業版圖,民營企業貢獻逾六成GDP、七成稅收、八成就業崗位,堪稱灣區經濟「毛細血管」。從騰訊、華為之科技巨擘,到佛山製造、東莞代工之中小企業集群,民企活力直接關係灣區競爭力成色。
此次廣東成立專責機構,絕非簡單增設衙門,而是直指民企痛點:審批繁瑣、融資受限、創新壁壘。以「一局統籌」打破部門藩籬,從政策供給端發力,實質是將民營經濟地位從「有益補充」提升至「戰略支柱」。此舉與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目標深度耦合——唯有鬆綁民企手腳,方能釋放其「船小好調頭」之創新潛能,助灣區在芯片、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卡脖子」領域突圍。
破除「玻璃門」需刀刃向內
廣東此舉,表面看是地方政策創新,實質是對中央「兩個毫不動搖」方針的鏗鏘回應。近年國際環境劇變,國內經濟承壓,部分民企陷入「信心低谷」:有的憂心政策反覆,有的困於「國進民退」爭議。當此之時,廣東以體制化手段為民企「正名」,不啻為一劑強心針。
更深層次看,此舉劍指改革深水區的體制沉疴。過去扶持民企多依賴臨時性政策,易陷「運動式治理」窠臼。而今通過專責機構常態化運作,可系統性破解「彈簧門」「旋轉門」難題。例如,建立民企訴求直通車機制、設立融資白名單、試點「承諾制」審批,皆需打破既有行政慣性。廣東若能在這些「硬骨頭」上趟出新路,勢必為全國提供可複製經驗,推動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深度轉變。
防範「新瓶裝舊酒」風險
然改革從來非坦途。成立民營經濟局雖是破冰之舉,但若不能擺脫「機構空轉」痼疾,恐難逃形式主義質疑。歷史教訓猶在:某些地方「企業服務局」淪為擺設,企業上門仍遭遇「踢皮球」。廣東欲避免重蹈覆轍,需在三大關鍵點發力:
其一,賦予實權。該局須有跨部門協調之尚方劍,能直接督辦土地、融資、稅收等核心議題,而非僅充當「傳聲筒」。其二,量化考核。應建立民企滿意度指數,將營商環境改善與官員績效掛鉤,倒逼服務意識覺醒。其三,法治護航。需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地方立法,將政策紅利固化成制度保障, 杜絕「新官不理舊賬」。
更需警惕的是,經濟下行壓力下,某些地方或借「支持民企」之名行「國資擴張」之實。若國企以「混改」之名低價併購優質民企資產,或藉產業政策傾斜擠壓民企生存空間,則與改革初衷背道而馳。廣東作為改革前沿,理應在「競爭中性」原則上立標杆,嚴防權力與資本勾連扭曲市場。
灣區啟示錄:
以制度型開放謀全局突圍
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在於「一國兩制」下的制度疊加效應。廣東此番改革,若能與港澳自由港政策有機銜接,或可探索更高水平開放。例如,借鑑香港商事登記「形式審查」經驗,大幅壓縮企業開辦時限;對接澳門中葡平台,助力民企拓展海外市場;引入港澳專業服務業,提升民企合規管理水平。
此種「灣區式改革」,對全國具備戰略啟示意義:中國經濟已從「要素驅動」轉向「制度驅動」,唯有通過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才能在全球經貿格局重塑中掌握主動。當民營經濟局成為撬動制度型開放的支點,大灣區便不僅是地理概念,更將升維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規則試驗場」。
四十餘年前,廣東以「三來一補」開啟中國市場化改革先河;今日成立民營經濟局,則是新時代的「二次破冰」。此舉關乎大灣區能否在國際競合中突出重圍,更關乎中國經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期待廣東以「殺出一條血路」的膽魄,為民營經濟拆牆鬆綁,為全國改革立標桿,讓市場活力的春潮再度激蕩神州!
(大灣區時報總編室)
2025.02.23 寫於香港
大灣區戰略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雙循環」樞紐,承載着對接國際規則、引領科技創新、輻射區域經濟之重任。然縱觀灣區產業版圖,民營企業貢獻逾六成GDP、七成稅收、八成就業崗位,堪稱灣區經濟「毛細血管」。從騰訊、華為之科技巨擘,到佛山製造、東莞代工之中小企業集群,民企活力直接關係灣區競爭力成色。
此次廣東成立專責機構,絕非簡單增設衙門,而是直指民企痛點:審批繁瑣、融資受限、創新壁壘。以「一局統籌」打破部門藩籬,從政策供給端發力,實質是將民營經濟地位從「有益補充」提升至「戰略支柱」。此舉與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目標深度耦合——唯有鬆綁民企手腳,方能釋放其「船小好調頭」之創新潛能,助灣區在芯片、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卡脖子」領域突圍。
全國改革風向標:
破除「玻璃門」需刀刃向內
廣東此舉,表面看是地方政策創新,實質是對中央「兩個毫不動搖」方針的鏗鏘回應。近年國際環境劇變,國內經濟承壓,部分民企陷入「信心低谷」:有的憂心政策反覆,有的困於「國進民退」爭議。當此之時,廣東以體制化手段為民企「正名」,不啻為一劑強心針。
更深層次看,此舉劍指改革深水區的體制沉疴。過去扶持民企多依賴臨時性政策,易陷「運動式治理」窠臼。而今通過專責機構常態化運作,可系統性破解「彈簧門」「旋轉門」難題。例如,建立民企訴求直通車機制、設立融資白名單、試點「承諾制」審批,皆需打破既有行政慣性。廣東若能在這些「硬骨頭」上趟出新路,勢必為全國提供可複製經驗,推動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深度轉變。
警示與挑戰:
防範「新瓶裝舊酒」風險
然改革從來非坦途。成立民營經濟局雖是破冰之舉,但若不能擺脫「機構空轉」痼疾,恐難逃形式主義質疑。歷史教訓猶在:某些地方「企業服務局」淪為擺設,企業上門仍遭遇「踢皮球」。廣東欲避免重蹈覆轍,需在三大關鍵點發力:
其一,賦予實權。該局須有跨部門協調之尚方劍,能直接督辦土地、融資、稅收等核心議題,而非僅充當「傳聲筒」。其二,量化考核。應建立民企滿意度指數,將營商環境改善與官員績效掛鉤,倒逼服務意識覺醒。其三,法治護航。需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地方立法,將政策紅利固化成制度保障, 杜絕「新官不理舊賬」。
更需警惕的是,經濟下行壓力下,某些地方或借「支持民企」之名行「國資擴張」之實。若國企以「混改」之名低價併購優質民企資產,或藉產業政策傾斜擠壓民企生存空間,則與改革初衷背道而馳。廣東作為改革前沿,理應在「競爭中性」原則上立標杆,嚴防權力與資本勾連扭曲市場。
灣區啟示錄:
以制度型開放謀全局突圍
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在於「一國兩制」下的制度疊加效應。廣東此番改革,若能與港澳自由港政策有機銜接,或可探索更高水平開放。例如,借鑑香港商事登記「形式審查」經驗,大幅壓縮企業開辦時限;對接澳門中葡平台,助力民企拓展海外市場;引入港澳專業服務業,提升民企合規管理水平。
此種「灣區式改革」,對全國具備戰略啟示意義:中國經濟已從「要素驅動」轉向「制度驅動」,唯有通過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才能在全球經貿格局重塑中掌握主動。當民營經濟局成為撬動制度型開放的支點,大灣區便不僅是地理概念,更將升維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規則試驗場」。
四十餘年前,廣東以「三來一補」開啟中國市場化改革先河;今日成立民營經濟局,則是新時代的「二次破冰」。此舉關乎大灣區能否在國際競合中突出重圍,更關乎中國經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期待廣東以「殺出一條血路」的膽魄,為民營經濟拆牆鬆綁,為全國改革立標桿,讓市場活力的春潮再度激蕩神州!
(大灣區時報總編室)
2025.02.23 寫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