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减贫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

2021-08-04 来源:国际贸易观察网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1月20日,在京举行的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公益时报社长刘京作为主办方代表表示,我国众多企业和企业家们正纷纷以实际行动响应着这一要求。论坛上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度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着相应的压力和发展挑战,我国企业界在扶贫济困、助力弱势人群、救灾、促进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发展、环保及其他领域仍然十分活跃。

      《报告》认为,在政策推动下,2019年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进程中,推动扶贫减贫仍然是重点工作。国有企业纷纷积极投入到对口扶贫工作中,同时设立了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部分民企甚至实施了包县扶贫战略。

      《报告》显示,在发展战略上,企业将减贫工作上升到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房地产企业为例,从2018年起,碧桂园将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组建近百人的专职扶贫队伍,与全国9个省(市、区)的14个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主动承担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

      在组织架构上,党建办公室、扶贫办公室、扶贫公司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扶贫减贫部门和机构纷纷设立。

      在减贫方式上,传统的资助方式和创新的新模式、新业态齐头并进。企业的帮扶方式日益多样化,从以投资项目、安置就业、捐款捐物为主要形式,发展到扶贫车间、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而且扶贫对象越来越精准。

       在救灾减灾方面。《报告》发现,在没有特大灾害发生的背景下,我国企业2019年在救灾投入方面依旧呈现出属地化、多频次、快速响应的特征。以“利奇马”台风为例,这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地区强度第五位的超强台风,造成浙江、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市)1402.4万人受灾,20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报告》认为,此次台风虽然波及的范围很广,但并没有形成与历次大地震类似的全国性捐赠、救灾热潮,更多的是当地或在当地有业务开展的企业在参与救灾。截至今年8月27日17时,浙江省各级慈善总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76亿元,其中大额捐赠多来自浙江本地企业。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由于救灾具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企业在参与救灾中更多仍然是以资金和物资捐赠为主,当下还很少有企业设立常态化的救援项目,企业是否会更多投入这一领域也还有待观察。

      此外,企业开始实施创新公益项目搭建平台助推公益事业。《报告》发现,传统的公益慈善项目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主体的履责诉求,更多创新性的公益项目被企业不断开发出来,覆盖的领域已经逐步扩展到道德、文化、非遗、科技、行业关怀、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道德建设方面,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面向全社会寻找、奖励平凡人的善行义举,形成了“奖励正能量”与“孵化创新公益活动”双线并行的公益模式,并通过立体化、裂变式的传播扩散,实现唤醒和改变世道人心,引导社会向善向上。在行业关怀方面,传化集团打造了中国首个服务卡车司机的公益项目“传化·安心驿站”,通过“互联网+社区运营”,配置社会公益资源,支持卡车司机互帮互助与社会融入,帮助卡车司机成长为社会建设的公益力量。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开始纷纷搭建平台,为公益行业汇聚资源、构建生态。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大多数发起主体是企业)为全国1400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1.7万余条,累计获得52.6亿人次的点击、关注和参与,募集善款总额超过18亿元。

     “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被连接起来,产生的能量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报告》的结论如是说。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0-2021 www.itlmo.com

版权所有 国际贸易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