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北:胡风汉韵,天下大同—— 山西大同古建之旅
这次分享的是行程是十年前由山西大同起始一路逶迤经壶口入关中,再转道河洛,我自己叫它古建之旅。
01 五胡乱华的政治中心—— 大同
大同,旧称平城或云州,是五胡乱华的政权中心,几经易主,也曾一度风光的出了统一北中国的胡人帝王,在五代十国的纷争中绝对占据了一席之地。
北魏拓跋时期的平城(北魏中期都城),百十年间,一统黄河流域,被史学家称为北朝。
此时南边是汉族血统的南朝,北魏政权虽几经分裂嬗变,但篡位野心者终于还是在隋朝时期一统江山,长驱直下,向南再向南,完整了版图。
后来的大同作为辽金陪都即使数度兴衰变化,仍旧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楚河汉界,是边境线上的重镇,直指满清。
因为地处咽喉要道,一旦蒙古幽燕铁骑踏破长城,过了大同,就一马平川,南指中原,西进汉中,望云陇而得川蜀了。
02 石窟断代史——云冈石窟
龙兴之始的北魏,建都的时候,由于拓跋一族部分先祖对于佛教的尊崇,平城或者以后的云州(辽金时期大同的旧称)就开始了与佛堂庙宇以及壁画的结缘。
结了缘的有皇家支持开凿的云冈一期——昙曜五窟,风格高大且粗犷奔放,让人必须第一时间想到塞外的黄沙和胡风凛冽的气象。
敦煌虽然显赫,但就时间轴来说,敦煌在先秦开凿的只是小范围的民间行为,敦煌真正颇具开凿规模大成气象的繁盛之时是在唐朝。
而云冈则是古早石窟艺术经由丝绸之路的新疆、甘肃,如珍珠散落后,第一次落地平城,经皇家之手高高塑成的华冠。
加之后面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但施行汉化改革)和他皇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大举开凿修建,更是迎来了云冈的鼎盛时期。
彼时开凿壁窟多是二圣像,间接也反映了冯太后的影响力。
云冈石窟的造型多是塔心柱形式,信众可绕柱礼拜。
早期饱有西风,甚至于希腊柱头的门廊,和鼓着圆圆小肚皮像极天使的飞天。
整个石窟的门楣藻顶更是结花联彩,美不胜收,以石头冰冷的质感反向崇尚了一种富贵已极的繁盛。
到了后期,石窟慢慢出现了汉化的仿木结构的层形龛,人物则是裙带当风,衣炔飘扬,有着浓郁的魏晋时期人物画的风格。
连山开出的石窟里,大多是宝像庄严的佛祖菩萨,背景辅以人物生动、故事饱满的本生图、经变图。
随时代不同,窟中人物造型由欧转胡再转汉颇为明显,让我们可以看到宗教随着政治历史变化,受文化地理变迁的脉络。
佛像随时代变化样貌层次分明。
佛身的开脸、发髻、袈裟,早期是昙曜五窟中犍陀罗风格,高鼻深目:
接着,是笈多风格的湿身波纹图:
然后演化到后期中国本土汉化的褒衣博带广袖风格:
菩萨的脸庞汉化,自在的交趾而坐:
再到魏晋审美中的瘦骨清像,带着五石散的飘逸不拘削着肩膀矗立在那:
这些无一不体现一种文化在延续中变迁的过程,将审美断层打开来给你看。
云冈做到了,让你明白今天是从哪里来,明天将要走到哪里去,那种站在其中,让你明了轮回的醍醐灌顶的感受,如同穿越千年。
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岗石窟转为官富人家的私人行为,再随着斗转星移,战争中风云变幻,很多窟开出未完随即荒芜,留下石窟的接力棒给了下一站,龙门。
03 辽金遗存——善化寺
因为北魏崇尚佛教,大同市内的寺庙亦众多。
善华最早建于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辽代毁于战火,金代重建,中间几度更名,当地人叫他南寺。
善华寺山门前有五龙壁影造,寺院整体格局唐风辽建,战火后金代重修,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整体建筑错落有致,层层叠高。
和大多数庙宇一样,进门天王殿,紧随其后是三圣殿,此两殿和侧手普贤阁(文殊殿为毁后重修)为金代建筑。
天王殿内四大天王为明代雕像,或怒目,或蹙眉,生动异常,及进二门,就可见单檐庑殿顶广厦,巨橼如柱。唐代崇古朴厚重之风,在门橼上的标识最为明显。
三圣殿梁间铺作如莲花怒放吐蕊,转角则似虬龙骨爪朝天,映衬着湛蓝的天幕。
殿内供三尊佛,金代泥塑,慈容与我先前所见佛尊亦有不同,脸庞更加圆润,都有很深的兜兜下巴,身后的背光是镂空,火焰纹跳脱生动。
继续进深一个院落是大雄宝殿。一般来讲,除非事有特别,否则大雄宝殿都是一个寺院中最集中的精华所在,大善化也不例外。
24诸天,在佛教最早的传经中是16诸天,但是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为了数字应和12的倍数,被硬生生补齐了道家仙尊,凑足24尊。
观此诸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个信徒若只是佛堂诵经,不亲见寺庙中的宝像庄严,怎么能加深理解,荡涤心灵?
一定要走理论联系实际的见学之路,才能真正的让这种信仰通过震撼的形式入脑入心。
就如同很多哥特式的教堂要用特别大的似乎神迹显示的彩玻璃连环画来震撼信众一样,当太阳透过斑斓的玻璃,打照在你的内心,让你仿佛看到了基督显示神迹一样。
在善华寺,相信当佛家的善男信女们膜拜了佛尊诸天后,再诵经时脑海中就会更加具体的浮现出法会的盛景,坚定内心的信仰。
善华的24诸天,各个生动逼真,衣带内袖描金画彩绣龙。
一个作为该寺代言的大吉祥天,造型为白衣女尊,头覆方巾,安宁坚贞,让人望之却一切尘世烦恼。
吉祥天相衣襟落落大方,内袖有钩金暗纹,简单干练,唯有双目,透出了真正的超然,见之者心生仰慕。
大雄宝殿中间顶部的凿井华丽精美,也是辽金小木作佳品。说起辽金,其实在某种传承中同溯一源,相比于宋,我倒是觉得辽金在审美风格上更追求趋向于盛唐。
04 皇家寺院——华严寺
华严寺是辽代建寺,契丹人尊崇太阳,寺院坐西向东,很多佛尊的发型是契丹风范,小辫子垂肩。
寺院因为经济危机一度分为上下华严寺,分而治之,现在仍旧合为一处。
上华严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顶,房檐琉璃鸱吻据说为国内现存最大鸱吻(chī wěn,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寓意避火除灾)
华严寺的鸱吻甚为壮观,可惜只有其中之一为金代遗物,之二为明代补做。
佛殿辽代地基,金代建筑,明代泥塑,清代壁画,匾额门廊都有来历文章。
殿里减柱法建造(中国古建中以减少部分内柱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的一种建筑手法,又叫减柱造),视野开阔,供的也是五方佛,各配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额头饱满,发髻颇高,两边有二十诸天,这里的诸天色泽明艳,年画一般更加人间烟火。
华严于善化各有千秋,但是先入钟情,所以还是把善化放在了头前一位,觉得可以与其一起并列的唯有华严薄伽藏殿。
下华严我心里觉得自是强过上华严的,并不失小巧玲珑,只是一个院落,拾阶而上,薄伽教藏几个字在一个木质已露古香古色的牌匾上悠然映目。
这个才是整个华严寺的亮点,如果其他秋色三成,这里必然古香七分。
殿内佛像较为集中,在佛坛上围坐一簇,似是说法。
殿中藻井是辽代遗存,彩绘颜色艳丽,花纹依稀可辩,佛身背光古朴中点绘着描金,远观像是一把金光洒在火焰纹上。
再放眼而去,目之所及雕塑尊尊美不胜收,夕阳将下之际,佛像目光空幽,如同划破历史长河落在千年之后我的身上。
这里的佛像面容已经非常的中原化,甚至有些像是身边慈眉善目的阿婆。
其中一尊被广为赞颂,身姿婀娜,露齿一笑,据说是雕刻师傅照着自己女儿的样子塑造出来,被梁先生成为东方维纳斯,镂空华冠,衣带飞扬,神态活现。
该殿胁侍菩萨的背光较有特色,微微前倾,殿后及左右拱桥相连的空中藏书阁造型繁复,是辽代木作佳品,更是被誉为海内孤品。
所有关于殿内群雕的溢美之词可以参看各个攻略介绍和导游词。
但是当你真的置身于此时,如同洞见了千年前的烟火尊荣,就连那些已经和佛塑金身氧化一体的灰尘,都因为附着在这个殿内而无比荣耀。
我最爱的是,不同于金碧辉煌的那些寺院香烟缭绕间,哪怕没有再塑金身,我却爱极了这件有灰尘有木香有岁月也有漏进几分天光的殿宇,这间,也是点赞最爱之一。
05 胡风汉韵——大同博物馆
大同博物馆整体的规划布局和落地的细枝末节都彰显了设计者为了荣耀这个曾经的古都的满满野心。
北魏的首都,辽金的陪都,满清的军事重镇下,大同作为汉胡交锋彼此厮杀的焦点,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
这个博物馆分为北魏平城的介绍,辽金民族的展示,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展等。具体分类项有建筑遗存、壁画、漆器、玻璃、三彩胡俑。
大同的所有古迹、包括博物馆城墙都深深的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渴望再次抓住时代机会,再造辉煌或者再谋出路的殷切心情。
这种带着祖先的印记向前奋力厮杀的勇猛震撼着我,尤其是旅行结束后我看了很多大同旧貌的影像图片,更是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中国有很多这种城市或是地方吧,等着好风凭借力,再次绽放辉煌。
06 龙腾虎跃——九龙壁
大同还有要提一下的就是九龙壁了。
九龙壁是明代洪武年间的代王建的,据大同老人说,原址并不在这,这里是移位而来,所以本来壁前的河中,水走灵动,现在少了那一份仙气。
不过作为国内最大的九龙壁,甚至敌过了先于他的故宫里的九龙壁和北海的九龙壁,也算是厉害了。
顺带说一下,大同善化寺门前有移位来的五龙照壁,乡间还有三龙壁,这些遗迹也充分说明了大同是个龙腾虎跃的地方。
07 斗栱博物馆——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在大同附近,为辽清宁建的纯木质卯榫结构的佛塔,塔的大名叫佛宫寺释迦塔,小名是应县木塔。
全塔上下纯木质结构,没有一颗铆钉,同时也是集飞檐、斗拱、勾栏合为一体的木作天花板,传说中的斗拱博物馆。
木塔作为小县城的天际线耸立着,各种牌匾挂在八方,每一块都有传说和牛人的支撑。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民国乡绅的不科学的拆梁减柱,塔身已经微微倾斜。
所以高层禁制游客参观,仿佛前两年还可以勉强登高二楼,现在只能在一楼转转了。
木塔层层缀满风铃,起风的时候梵音四奏,据说地震的时候更是叮铃铃会响到天明。
天空中很多鸽子小鸟在绕塔飞翔,已然将这个曾经的佛国世界作为了自己的安乐家园。
不知道世世熏陶,这些有灵性的动物会不会羽化升仙。
木塔唯一可见的是一楼的释迦摩尼像,神采不凡,袈裟色泽艳丽,莲台上也颇多佛像彩绘。
据说这些彩绘在建成后再没有任何人为的修补,千年之后而依旧光彩照人,佛尊胡须头发都是绿色,也是一个至今的谜题,导游的解释是,契丹人游牧民族,崇尚绿色。
07 写在最后—— 文化自信之路
我在2014年去的大同,当时九龙壁对面的代王府还未开放,大同的旅游格局和江湖地位比之今日,相差蛮大。
在准备文章查找资料的时候,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同,关注古建,关注中国真正的古文化的传承载体,而不是那些后建伪建的花里胡哨的假大空的东西。
我在路上还遇见了两个拿着《中国建筑史》的书,拖着大大箱子的瘦弱女孩,说是要上五台山,沿着梁林的足迹,重走古建路。
对于林徽因,太多太多的光环和流言往事,抛出其情感这些私事不说,其实她在建筑审美和文学方面的造诣是要值得我们铭记的。
我到山西虽然未上五台山,可是我时时记起这一路来都是梁林走过的路,我也时时记得七七事变前他们在夕阳下发现佛光寺东大殿的的惊呼,以及下山后听闻国土被侵而后直转极下的命运以及十年漂泊。
不得不说,梁林如同带着宿命来拯救,来成就新中国的古建研究的,就连姓氏都暗戳戳切合了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学术职业。
他们一步一帧地在广袤的大地上进行过的中国古建的田野调查,完整了中国建筑史,牢牢奠定了近代中国建筑学的基底。
他们跨过战火纷飞、跨过疾病折磨,跨过艰难的时局和动荡的年代,为这些还活着的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古建,著书立作,奔走疾呼了一生。
在中国真的还有很多很多以前被忽视的,却在漫漫的沉淀中给我们极大悸动的存在。
这些遗迹文物的留存告诉我们,我们曾经有着那样灿烂的文明,他们需要我们发现、呵护和传承。
他们和我们基因中华夏精神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定会有一个共振,震动的除了我们的审美,灵魂,还有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