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先市传统酱油名人“胡豆油”的四十余年匠心
唐蒙出关,酱起合江,诞生中国传统酱油高地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川南黔北渝西的民谣。大地日升日落,河水汨汨流淌,赤水河的上游,酿造出了名闻天下的酱酒茅台、郎酒;赤水河的下游,酿造出了酱香独特的合江酱油。
秦时明月汉时关。《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席间见到产自蜀中经夜郎国运至南越的蒟酱(疑为酱油前身),遂上疏天子。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升任唐蒙为郎中将,率兵千人,辎重万余人,从赤水河口的符关(今合江县城南关)出发出使夜郎国,结束了“夜郎自大”的历史。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在符关置符县。北周保定四年,因长江、赤水、习水三江汇流而改置合江县。独蜀出蒟酱,出巴符关。合江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因酱起置县的县。
合江酱油,顶顶有名的就是酿造历史超千年的先市酱油。先市镇是赤水河下游的一颗明珠。《合江县志》载:“先汪,唐贞元中举神童。任合江县令。后退居安乐山讲学。死后葬于合江先市镇”。其墓址至今犹存,其子孙在该地繁衍,先市因之而得名。身为合江县江北观音溪(今属神臂城镇)人的先汪,为何要葬于江南的先市?据先氏后人讲,这与先汪一生爱吃先市酱油有关。
在合江方言中,酱油这个官方称谓大流行,其实不过几十年时间,从古到今,合江人都把酱油形象直观地称之为豆油。自古以来,川南黔北就广为流传“先市豆油仁怀醋”的说法,豆油,才是许多人儿时记忆中亲切的词语。
以酿制技艺和风味特点而论,以不折不扣的传统酱油而言,或者说真正的传统酱油在神州大地的知名度,先市酱油在中国酱油版图上可谓独领风骚。
身残志坚青年立志做酱油,诞生先市酱油名人“胡豆油”
先市酱油品质名闻遐迩,可要说到先市酱油的名人,还真说不出来几个,从千年前的神童县令先汪一路数下来,就要数全国先进个体户、优秀共产党员、先市晒香源酱油创始人胡中权“胡豆油”。
1980年,结束特殊时期的共和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秋日的一天,胡中权小心翼翼地往酱缸里下了第一筐经过制曲的黄豆,开启了他40多年做酱油的光彩生涯。
胡中权1956年出生于先市镇,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先市人,因视力缺陷,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视,评定为三级残疾人,因此初中毕业当了7年知青后回城找不到工作,只得自谋职业,先后打过石头,当过裁缝,勉强糊口,心爱的女朋友也因父母反对而含泪离去。
胡中权有一个大他2岁的童年玩伴蒲国辉,14岁就进原先市供销社酿造厂,师从先市酱油第三代传承人、酿造大师张绍成学习酱油酿造技艺,成长为厂里顶尖的酱油酿造技师。蒲国辉看好友胡中权处境十分困难,别的帮不了他,于是从家里抱了两个芽菜坛子送给他,言传身教,悉心教他学做酱油找条生路,胡中权由此成了蒲国辉的大徒弟。
先市酿造酱油历史悠久,半个先市场都能闻到酱油味儿,提着楠竹筒打酱油,是许多人儿时的记忆。不过,食不果腹的年代,酱油也是奢侈品,一般人吃不起。胡中权有时去厂里找蒲国辉玩,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头从酱缸里蘸了一点棕红铮亮的酱油放在嘴里,顿时满口都是浓浓的酱香味儿!我也要做出这样的酱好油!胡中权全心全意做起了酱油。
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政策等缘故,像胡中权这样的个体做酱油还属于合理不合法,但是,他的产品出来得到周围老百姓的认可。供销社知道后,反映给市管会,又反映给镇党委政府,他们来看了,尝了,时任先市镇党委书记胡金泉说:“胡中权的豆油,买的是议价粮,卖的是平价,质量又可以,即使错了也没好大个错得!”
不久,时任县委书记邹正涛率多个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前来视察调研,肯定胡中权身残志坚,自谋职业,为国分忧的行为,指示每季度拨1000斤平价黄豆给胡中权生产酱油,支持他创业。其后,邹书记定点联系胡中权的酱油厂,多次来给他打气鼓励,排忧解难。思想解放打开了一路绿灯,1982年过完春节,胡中权正式办理营业执照,产品迅速走向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胡豆油”开始名声在外。
胡中权1983年、2004年两次被泸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泸州市劳动模范,1984年被四川省劳动人事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6单位联合表彰为四川省先进个体劳动者,1986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表彰为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1998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评为全国光彩之星,2001年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个体劳动者协会评为四川省先进个体工商户,2005年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个私协会评为四川省诚信个体工商户。
1991年4月,胡中权作为泸州市唯一的代表,赴京出席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时任总理李鹏接见并合影。他的名字和荣誉被记入《合江县志》,先市酱油名人实至名归!
40多年来,胡中权矢志不渝地做传统酱油,许多人把他叫做“胡豆油”,甚至直呼“豆油”,他的大名反而鲜为人知。
四十年坚守古法酿造技艺,让百姓吃上最纯正的传统酱油
蜿蜒赤水河,流过合江县境内的九支镇、车辋镇、法王寺镇后,拐了一个近90度的大湾,波光粼粼的赤水河左岸,静卧着风雨沧桑的先市古镇,胡中权的酱油厂就坐落在河岸斜坡上,50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里,2000多口酱缸,500多口醋坛,白天承接明丽的阳光,吸收赤水河纯净的水汽,夜晚沐浴赤水河清凉的露水。
从1980年建厂至今,40余年光阴荏苒,其间虽然历经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恩泽,各级领导的扶持,但是胡中权的酱油厂规模并不算大。没有盲目扩张的原因,缘自他几十年来对坚守纯正传统酱油酿造技艺的痴迷。胡中权的理念是,做小而精的企业,坚持产品品质恒久不变,让老百姓吃到的每一滴晒香源酱油都是最纯正的传统酱油。
溯源先市酱油酿造技艺的正统传承人,第一代高兴才,第二代刘柄权,第三代张绍成,胡中权的师父蒲国辉是一脉相承的第四代传承人。蒲国辉14岁进入先市供销社酿造厂,从师父张绍成手中学到了酱油酿造技艺的精髓。从艺50多年来,他深入研究和改良技术,成为传统酱油酿造技艺的集大成者,2008年12月,被认定为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其后的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皆出自他的门下。
胡中权是蒲国辉的第一个徒弟,几十年特殊的情谊,怀着对传统酱油酿造技艺传承千百年的虔诚,深得他的真传。
胡中权给自己的酱油取名为晒香源,晒,是体现赤水河畔,先市传统酱油日晒夜露三年。好酱油是晒出来的;香,是体现传统酱油独特的酱香味儿,非用市面上各种添加剂勾兑出来的工业酱油所能够比拟;源,含义有二,一是表明千年传承的先市传统酱油是中国传统酱油的源头,二是蒲国辉担任晒香源酱油几十年来的掌缸师,晒香源酱油与先市传统酱油一脉相传。
在蒲国辉的悉心传导下,胡中权心无旁骛地严格按照先市传统酱油的程式做酱油,日升日落,寒来暑往,风霜雨雪,从无懈怠。
生产酱油永远离不开盐度、温度、湿度三大要素,胡中权不仅认真学习了师父所传授的指数和经验,还在几十年当中不断试验探索,把这三个至关重要的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春制曲、夏晒露、冬抽油,这是必须要遵循的。冷取冬,热晒夏,不冷不热投春秋,是投料的关键。光是日晒夜露,就有一晒红,二晒浓,三起窝,四陈酿的讲究。浸泡、蒸闷、制曲、晒露、淋油、陈酿,六大工艺循序渐进,一丝不苟。凡此种种,酿成晒香源酱油酱香浓郁,脂香绵长的独特风味。
大道至简。胡中权的酱油永远只有水、大豆、食盐、面粉四种配料,阳光雨露,古老工艺,天人合一,酿成佳品。
“胡豆油”也不是完全没有豪情壮志,从他做传统酱油起,就立志锁定中国人的身体健康,让老百姓吃上最纯正的传统酱油,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40多年坚守的信念。(梁明春)